肥厚性心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 [复制链接]

1#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第一大原因。在临床上,约有一半心脏类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心脏性猝死。另据尸检研究发现,约80%死于心脏性猝死的成年人都患有严重的冠心病,10%-15%的人患有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1]。综合各项数据来看,冠心病约可占到所有猝死原因的70%-80%。

患有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特别得过心肌梗死的人属于高危群体,需要特别注意做风险评估。如果存在较高的猝死风险,可以预先在体内埋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s)。这种除颤器约小火柴盒大小,它会实时监控患者的心跳情况,一旦发生室颤,会自动在几十秒内除颤,起到较好的预防猝死的效果。

图片来源:UCSFHealth

对于某些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的群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人应考虑接受进一步的心血管功能评估和相关治疗。

此外,由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患者都患有潜在的冠心病,所以能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也大多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一些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这些都是已被证明的心脏性猝死预测因素。

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并且也是用于评价预防心脏性猝死疗法的主要标准。目前临床通常用左心室射血分数35%作为一个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界值,医院牵头分析了-年全国多中心接受ICD远程监测的例患者,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分组后发现,基线时35%LVEF≤45%同时左室舒张末直径60mm的患者在平均30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的风险明显升高[2]。

已知或疑似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停搏的重要原因,而心脏停搏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性猝死。心脏停搏幸存者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复发的风险增加,并且这个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增加。

肥厚型心肌病是40岁以下人群中最常见的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有研究发现,51%的心肌肥厚病患者死于心脏性猝死。

先天性长Q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通道病,估计患病率约为每名新生儿中1例,其特征在于QT间隔时间延长,使个体易患晕厥和心脏性猝死。

此外,年龄、性别及家族史或其他遗传因素也都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例如:

从35岁左右开始,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普遍增加,这与冠心病发病率随时间的增加相关。此外,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其参与者的终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在超过75岁时比45-55岁时有所降低。总体而言,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表现出男性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与65岁之前的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4倍至7倍,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以及绝经前女性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作用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逐渐减少,但男性的发病危险仍是女性的两倍左右。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家族聚集性倾向,家族史是较强的独立危险因素。《英国医学杂志》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有亲属死于心脏性猝死,那么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3]。而且一级亲属的心脏骤停家族史可使个人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50%。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分为两个层次,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幸存者,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复发。一级预防是对未曾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人群预防猝死发生。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有效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ICD均已成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策略。如果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脏骤停但被抢救过来的人,毫无疑问属于高危人群,必须要装体内除颤器。而对那些自我评价尚不属于高危群体的人来说,及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